废话连篇的垃圾箱
目前是个学拍照的,希望以后是个会摄影的
先看置顶一定是没错的!

2019.09.13——记912《德龄与慈禧》


第一次看话剧,看到这么好的本子真的是三生有幸

去之前读了剧本,何冀平老师的剧本让我愈加期待,自以为已经读过了所有剧情,但是演员们的表现还是让我感到惊艳

最喜欢的一场戏还是老佛爷生宴,德龄献礼,慈禧拿到奏折之后,德龄在台下说自己亲眼所见的那一段

这一段众人的表演真是非常惊艳:德龄是年轻而有勇敢,虽然知道逃不过一罪但是仍然坚定而有信念,昂头说着大清的国将不国,是全场唯一在亮处的人物;慈禧的脸色则是愈发阴沉,这里必须吹一段江珊老师的演技,她只是坐着一言不发,我真的感觉有威压沉沉地压在我们所有人身上,不怒自威;皇后则是惊讶中带着点窃喜,身子向着太后,眼睛却紧盯德龄,带着点计谋得逞的得意,又带着对于德龄居然敢如此大逆不道的惊怒;光绪则是震惊、钦佩和欣赏,他做不到也不敢做的事情,被一个小丫头以这样的方式完成。

然后太监突然传荣禄死讯,音乐和灯光急转,众人情绪也是急转直下

德龄是唯一真正理解慈禧和荣禄感情的人,众人都低头跪服,只有她敢悄悄抬头看向慈禧,眼神里是真诚的悲伤、关心和担忧;慈禧刚刚还是在台前盛怒的太后,精美华丽的袍子彰显着她最尊贵的身份和最崇高的地位,凌厉的眉眼仿佛随时一道圣谕就要杀人,听到消息的一瞬身子一颤,仿佛突然支撑着她气度的那条龙骨被折断,颓丧、憔悴、悲痛,转过去的身子在拉长的光线里格外脆弱。

这一瞬间的变换,我立刻就理解了戏剧舞台的张力和感染力,演员们的功底真的是可以一颦一笑就带动着全场的呼吸。

这样的情境下,慈禧最后宣布改生宴为灵堂,我突然懂了,那是她最后的、不可得的“光明的爱”。一个困于深宫七十余年的老太太,最后终于打开了她的心,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,却再也无法得到。江珊老师最后那句颤巍巍的“我要祭奠荣禄”真的是扎进我心里去了。剧本里我没看懂的东西,老师们用演技把它传达得淋漓尽致。

怎么能不敬佩


最后说一下印象较深的其他的角色吧。

首先必然是郑云龙,不得不说大龙是让我走进剧场的主要原因,但是每次收获的东西都远超于单纯的追星(每次最后最让我惊艳的都不是他,dbq大龙)但是大龙的演技真的很好!全剧光绪戏份不多,但是大龙每次出场都做到了感觉他每一根汗毛都在戏里(我奇怪的比喻)。和皇后的对手戏,那个不说话的愤怒的皇帝,一低头一皱眉,被困的两个相互不理解的悲剧的灵魂就出来了,郁闷愤怒但是仍然有着青年人的志气和抱负。和慈禧的对手戏是真正打动我的,听着母亲说话的孩子,既有对于回忆的真切感动,也有不被母亲理解的沮丧痛苦。从诉说变法的决绝,为社稷江山慷慨陈词,那是满怀朝气和斗志的青年皇帝;到被太后训斥之后的惆怅沮丧,瑟缩的提线木偶又仿佛回到他身上,但是他的手却在暗处隐隐握拳(这里吹爆姐妹借我的望远镜!看剧看不清演员细节的话真的太可惜了,他们真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在传递情绪)他又重新被之前失败的阴霾笼罩。我仿佛真的看见一个抗争的有胆识的为国为民的皇帝,被这死气沉沉的深宫律法和陈旧的末代大清一层层缠绕包裹住羽翼,最后变回病弱的瑟缩年轻人。

然后我想说李莲英!不知道为啥这个角色很戳我。“我李莲英,在奴才中称得上是尽忠职守,不辱使命!”从头到尾演员都不曾用过细声细气的太监音,和皇后讲话,他的声音也是坦然敞亮的。他受贿、设计陷害德龄、为太后梳头藏着头发,但是他又确实忠于职守,戴的朝珠要捂热,不吉利的东西要记得撤下,不该看的东西看不见。面对德龄的斥骂他仍然不卑不亢,他只是皇宫里的一枚棋子,但确实担得起他的位置。(可惜没有记住演员的名字,我这就回去翻场刊!


补一段舞美,舞美真的太精致了。

金色的舞台本身就足够华美,一盏一盏的宫灯仿佛在空中漂浮;光绪绕着龙柱走时拉长的光影,灯光的旋转象征着时间的流逝,而且真的是就靠一盏灯就营造出了那种愁苦和空旷感(光绪坐拥着整个巨大的宫殿,却被黑暗包围,愁苦而脱离不得)

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幕,慈禧病重卧在榻上,两列宫灯幽幽地向后延伸,末尾隐隐约约的光影里,是困住了她一辈子的那座龙椅。珠帘遮住了这个垂暮老人最后的时光,远处隐约的那座椅子像是宿命、又像是哀叹,那是她一生的荣光和悲剧。


太感谢演员和所有工作人员制作人员带来这么好的话剧了

也感谢大龙让我走进了这么美好的剧场

感谢

(图片来自自摄&德龄与慈禧官博)





评论(2)
热度(5)
© 丹洛 | Powered by LOFTER
回到顶部 ∧